讓聽力有障礙的人又愛又恨的助聽器
國家統(tǒng)計局最新數(shù)據結果在受關注的弱勢人群中,我國約1.5億人患聽力障礙,我國每年就有3萬兒童因用藥不當陷入無聲世界,老年患者人數(shù)2000萬。受當今社會老齡化等諸多因素影響,該數(shù)據還在不斷上升中。
聽力障礙群體與健全人有著身體狀況的不同,他們可能年幼期間發(fā)生了因藥物使用不當致聾的結果,也有由于先天性引起的耳聾,這些原因使得他們無法在人與人之間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普通人生活在一個從未遭受過這種境遇或經歷的世界里。但在個人的家庭生活和集體的工作學習中會或多或少接觸到甚至會成為聽力弱勢群體的一員,如果集體社會對這一群體的關注力不夠,那么他們會受到一些生理狀況及人為造成的一些傷害,難以融入社會。
聽力障礙弱勢群體通過社會資源的了解去維持日常生活技能的訓練以及對周圍環(huán)境的判斷來掌握許多獨立的生活技能。如:利用手語與人溝通交流,利用手機社交軟件與人溝通,獨立以自身技能工作等。
然而大多數(shù)聽力障礙弱勢群體完全依賴健全人,他們不能有效進行社會社交活動,尤其是先天性聽力患者無法用口語與人溝通表達自己的需求,需要借助他人或物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我國助聽器人工耳蝸產業(yè)也獲得較快發(fā)展,聽力障礙弱勢群體一直是聽力相關產品購買的主力軍,如人工耳蝸、干燥盒、助聽器、助聽器干燥盒與電池等。但這類產品很少考慮到患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造成了聽障人群對它有一種抵觸又依賴的復雜心理。所以,既然他們是弱勢群體,我們更應該竭盡所能幫助他們,多站在他們的角度去進行更人性化的設計產品,而不是以盈利為最終目的。
在特殊人群中聽力障礙弱勢群體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如何幫助這類人群,甚至包括所有的特殊人群提高生活質量和改善生活條件,并且用無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是當前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國家文明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