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耳朵里也有一棟小房子
生活中我們見到過各種各樣的房子,其實,你知道嗎,在我們的耳朵里,也有一個“小房子”,它的結構之精細功能之強大,足以讓你大吃一驚,那就是鼓室。你道嗎,其實耳朵里面有一個了不起的“小房子”!
鼓室為含氣空腔,形似六面體小盒,就像一個小房間。分為上、下、內、外、前、后六壁,位于鼓膜與內耳外側壁之間,向前借咽鼓管與鼻咽部相通;向后借鼓竇入口與鼓竇、乳突氣房相通。
1. 鼓室外壁
由骨部和膜部構成。骨部較小,即為上鼓室的外壁,位于骨性外耳道上壁水平之上,由顳骨鱗部的外板構成。膜部即為鼓膜,界于鼓室與外耳道之間,是鼓室外壁的主要組成部分。
鼓膜為向內凹陷的橢圓形半透膜,高約9mm,寬約8mm,厚約0,1mm,邊緣略厚,緊張部中層周邊形成纖維軟骨環嵌附于鼓溝中,稱為緊張部。鼓切跡處鼓膜直接附顳鱗部,較松弛,稱為松弛部。鼓膜外形如揚聲器,向前、外、下傾斜,與外耳道底成45°-50°角;在新生兒,約成35°角。鼓膜中心凹點相當于錘骨柄的尖端,稱為臍。自此向上微向前至緊張部的上緣處,有一灰白色小突起,稱為錘凸。在臍與錘凸之間,有一白色條紋,稱為錘紋。錘骨前、后襞均系錘骨短突將鼓膜向外挺出而成,是鼓膜緊張部與松弛部的分界線。耳鏡檢查時鼓膜前下有三角形反光區,稱為光錐,所以鼓膜內陷時,光錐可以消失或變形。
2. 鼓室上壁
也就是鼓室蓋或天蓋。厚3-4mm,也有薄如紙者。鼓室借此壁和顱中窩相隔。
3. 鼓室下壁
也稱為頸靜脈壁,鼓室和頸靜脈球被一較上壁狹小的薄骨板分隔。此壁若有缺損時,頸靜脈球的藍色即可通過鼓膜下部隱約可見。
4. 鼓室內壁
也稱為迷路壁,即內耳外壁。鼓岬為內壁中央較大的突起,是耳蝸底周所在處,其表面有鼓室神經叢。前庭窗或稱卵圓窗,呈橢圓形,面積約3mm2。位于鼓岬后上方的小凹內,向內通向內耳的前庭,為鐙骨底(足板)及其周圍的環韌帶所封閉。蝸窗或稱圓窗,呈圓形,位于鼓岬的后下方的小凹內,由圓窗膜所封閉,此膜也稱第二鼓膜,面積約2mm2,向內通耳蝸鼓階的起始部。面神經管凸或稱面神經嵴,位于前庭窗后上方。面神經水平部在此管內,沿卵圓窗的后上方向后抵達鼓竇入口的內側及底部,向下轉入外耳道后壁,此段稱面神經垂直部或乳突部,而后面神經出莖乳孔。外半規管凸或稱外半規管嵴,位于面神經管凸的后上方,是迷路瘺管的好發部位。匙突位于前庭窗的前稍上方,為肌咽鼓管隔的鼓室端彎曲向外所形成。鼓膜張肌的肌腱繞過匙突,呈直角向外屈曲而達錘骨柄上部的內側。
5. 鼓室后壁
即乳突壁,上寬下窄。面神經垂直部通過此壁內側。后壁上部有鼓竇入口。借鼓竇入口使鼓室和鼓竇以及乳突氣房相通。后壁下內側,相當于前庭窗高度,有一小錐狀突起,稱錘錐隆起,鐙骨肌由此發出肌腱附著于鐙骨頸的后面。后壁與外壁相交處,鼓溝后上端的內側有鼓索小管的鼓室口,鼓索自此管從面神經分出進入鼓室。
錐隆起之下,面神經垂直部骨管的內側,有一含氣房的隱窩,稱為鼓室竇或錐隱窩。錐隆起的后上方,砧骨窩的后下方,有一含氣房的隱窩,稱為面隱窩。其底略呈一尖端向下的凹面三角形,其底邊為砧骨窩,內側邊為面神經垂直部,外側邊為鼓索神經。
6. 鼓室前壁
即勁動脈壁。下部以極薄的骨板與頸內動脈相隔。上部有2個口,下部為咽鼓管半管的鼓室口,上為鼓膜張肌半管的開口,兩個半管合稱肌咽鼓管。
你知道嗎,其實耳朵里面有一個了不起的“小房子”!
鼓室的內容物